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 首页 > 社会信用 > 正文
分享到:
    
文明正在成为时代底色 促进文明仍需要多元合作
2019-01-07 09:51:07 来源:工人日报
站在2018年年终,回望过去的一年,无论是打动你我的温暖瞬间,还是遭到谴责的不和谐之声,一个强烈的感受是:理性正在支配着我们的公共生活,文明正在成为时代底色。

站在2018年年终,回望过去的一年,无论是打动你我的温暖瞬间,还是遭到谴责的不和谐之声,一个强烈的感受是:理性正在支配着我们的公共生活,文明正在成为时代底色。

过去一年,尽管还有诸如高铁霸座、公交车抢方向盘的不文明个案,但真正浸润人心、带来力量的,还是那一个个普通而善良的个体,一个个微小而感人的行为。

道德的引领、法律的规制、制度的约束、教育的示范……人们对文明素养的期盼,正在成为涵养社会向善的沃土;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正在指引人们前行的方向。

文明的风景线

日前,一段流传网络的视频,让浙江慈溪四年级小学生黄唯成了“网红”。

视频中,这个独自背着大大书包的小男孩,站在拥挤的公交车厢里,在短短的12分钟内,连续4次让座。

“第一次让座时,我刚坐下就看到一位像是刚下班的叔叔站在了我旁边。他工作了一天肯定很累,就把座位让给了他。”“一位老爷爷上车,我觉得他站着会不安全,就把座位让他坐了”……只要看到有需要的人上车,他就第一个让出自己的座位。

我们都说,人之初,性本善。然而,这种教养与礼让,更多还是来自后天的养成。“和妈妈一起坐车时,妈妈也常常会为别人让座。最近她怀孕了,一些陌生的叔叔阿姨也会给妈妈让座。”小男孩说。

公共空间的善意会互相传递。回顾2018年,正是无数普通公民在举手投足间的善意之举,给人们带来了满满的正能量,不断涂抹着整个社会的文明底色——

在北京,活跃着9000多名公共文明引导员。他们全都由退休大爷大妈组成,遍及全市2300多个公交、地铁站台。“请、您好、谢谢”是他们每天说的最多的词;亲切的微笑是他们脸上最常见的表情。他们身上的“柠檬黄”外套,就像是跳动的火焰,照亮了城市,温暖了出行的人们。

在通往西藏的“天路”上,时常会看到三五成群弯腰低头的人。他们在高山峡谷与河流冰川间捡拾垃圾,手腕处往往系着一条蓝丝带。这些“擦亮天路”的志愿者,大多是普通的进藏游客。他们在清理环境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心。

在台风“山竹”过境后,一群农民工的行为打动了许多人。在学校避难离开时,他们不仅没有留下一点垃圾,将层层叠起的桌椅有序地摆放整齐,还自发地在黑板上写下一封封朴实无华的感谢信。他们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们上了一堂文明课。

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文明正在成为一道风景线。高铁、办公室等禁烟场所,想要抽烟的人忍耐了很多;旅游景区里,随地吐痰、插队加塞、乱涂乱画的现象越来越少;红白喜事中,“喜事廉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用法律和制度做支撑

文明行为的塑造既需要个人的道德自觉,也离不开外部的引导和约束。

2018年,包括天津、昆明、西安等在内的多个城市出台了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昆明为例,今年12月1日开始实行的《昆明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就对鼓励和禁止的各种文明行为做出具体规定,并且明确“违反本条例文明行为规定,情节恶劣、社会影响较大的,行政执法部门可以将对当事人的行政处罚决定录入信用信息系统”。

通过“黑名单”、罚款等手段,越来越多的不文明行为受到惩戒。以旅游不文明为例,截至目前,已有35人被列入全国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黑名单”,记录期限为2到3年不等。在这期间,这些人不仅会被媒体公示,还会影响他们的旅行社报名、购买机票、车票等行为,甚至还可能被拒绝进入景区。

“需要拿起‘法治’的利器,由过去单纯依靠教育倡导的‘软引导’,向兼具依法治理的‘硬约束’转变。”昆明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兰昆表示,把文明创建的一些成功经验上升到立法高度予以支持和保障,既有利于弘扬和保护市民的文明行为,也有利于杜绝各种不文明行为。

不文明行为要约束,文明行为则要大力倡导。过去一年,各地在《志愿服务条例》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推动志愿服务地方立法,制定并落实相关政策,比如为志愿者提供保险服务、建立“爱心兑换”“时间银行”等。

“做志愿者很‘实惠’,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能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被企业和其他组织录用,还可以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免费游览景点、免费享受健康体检等。”一位志愿者说。

有了法律的保驾护航,志愿服务开始蔚然成风。截至目前,全国志愿服务组织超过1.2万家,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实名注册登记的志愿者超过1亿人,记录的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达12亿小时,即使按最低小时工资平均标准15元计算,折合的经济价值已超过180亿元。

科技是文明行为的助推器

如果说法治是文明行为的支撑力,那么科技就是文明行为的助推器。

今年28岁的王琪每天睡觉前都要打开“蚂蚁森林”应用收取能量。无论是行走步数、网络购票还是电子发票,都可以转换为软件计算的能量值,用来养一棵虚拟的树。而现实生活中,这棵树也将被种植在荒漠地区。

“身边很多朋友都在参与这些力所能及的互联网公益项目,感觉举手之劳就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一点,还是很有意义的。”王琪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公益的门槛被大大降低,文明的举动触手可及。随手捐一元钱,就可以让身处困境的人们看到希望;简单一个转发,就可以让冬日躲在车底的流浪动物避免伤害;甚至在买买买、看直播、理财交易、阅读新闻的过程中,你都可以参与到公益行动中。零门槛的指尖公益,正在让每一个微小善行更简单易行。

科技也让人们对不文明行为的监督变得更有力量。当你在街上看到不文明的行为,如果没有勇气上前劝阻,可以选择用手机记录下来,然后上传到网络。无论是公交车上抢座,还是景区里乱扔垃圾,只要被晒上网,就不得不承受来自舆论的谴责和压力。

如今,这种行为正在得到各地方政府的支持。2018年,包括广州、郑州在内的多个城市向普通市民发起了“文明随手拍”活动。无论是困扰到你的公共场所问题,还是让你热泪盈眶的正能量事件,只要你拍下来,上传到网络,就可能被无数人知道。

过去,发现环保问题,人们常常困扰于无处举报,或者因为举报程序太过繁琐而选择放弃;现在,随着环保随手拍、蔚蓝地图等APP上线了环境问题举报功能,通过手机就可以实现一键举报,环保部门可以根据用户的举报进行执法。

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行为越来越被网络化和数据化。你遛狗不拴狗绳,可能被拍下来传到网上;你抄袭他人的论文,有心人在知网一查,你就可能“露馅”;你在微博上发表传播谣言,哪怕删除也可能被截图。无处不在的“眼睛”,让你的行为更“检点”。

促进文明需要多元合作

当然,文明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过去的一年,依然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8月21日,在从济南开往北京的高铁上,一名男乘客不肯对号入座,却抢占女乘客的座位,列车长和乘警劝说无果,视频被发到网上后,引发网友谴责;

10月28日,因坐过站,重庆万州一乘客与公交车司机争执互殴致车辆失控坠江,一车15人全部遇难;

11月3日,杭州一女子带着两个孩子在小区门口散步时,孩子被没拴绳的狗吓到,女子驱狗却遭狗主人拳打脚踢;

……

此类不文明个案的发生,越来越让人们意识到:随着权利意识的不断高涨,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也需要同步更新,否则就会存在“文明的剪刀差”。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表示,不文明行为归根结底源于人们的道德观念。根除不文明陋习,应以教化为主,法律管制为辅,逐渐培养文明的自觉。

而针对一些突出的道德问题适时出台法律法规,一方面可以对不文明行为划定红线,通过法律的力量倒逼人们敬畏规则;另一方面用法律为公德撑腰,能保证行善机制不贬值褪色。

对于多个城市出台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肖俊很是认同。但他同时也表示,条例出台后,重在执行。执法实践中,很可能会出现处罚力度小导致威慑力不足,执法机构配置人员太少导致管不过来等问题。

他举例,深圳1998年出台控烟条例,此后10多年没有开出一张罚单。2014年细化了实施细则,陆续开出了一些罚单,但效果仍不是太好,尤其是火车站等人员密集的户外场所难以管理。

相关专家认为,建设文明社会,需要公众、政府、市场和科技的多元合作,共同发力。比如,通过数字城市的建设、全覆盖的道路监控系统以及公众的积极参与,让公共场所的不文明行为无所遁形;不同政府部门和机构打通数据和信息的隔离墙,建立失信的联合惩戒制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