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信评级的目的可以简单表述为:当债务到期时,对债务人偿还债务的能力和意愿的预测。尽管达成这个目的的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最终的评级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依靠评级人员的主观判断。评级人员需要根据收集到的充分、合理的信息,对受评对象的偿债能力和意愿进行分析评价。这些实务中通常存在一些基本的准则帮助评级人员整理分析思路。这些准则包括:
1. 对质的重视。从表面看,很多评级机构在评级过程中大量采用财务数据进行信用质量分析,理论研究人员也通过大量的实证证据表明,一些特定的财务指标能够很好地判别出债务人的违约可能。但事实上,量的分析仅仅是评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人员很多时候更关注债务人质的分析,这是因为定量分析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困难。
首先,评级机构在发表评级观点时,需要对债务人未来的偿债能力和意愿做出预测。以债券为例,很多的发行方将债券的期限定在5年、10年、20年甚至更长。而一个公司的财务报表所带来的信息是对过去财务状况、经营活动和现金流量的反映,本年的财务效益在下一年就可能产生戏剧性的变化,更不要说是几十年保持不变了,如果发行者将来发生的影响因素越多,当前财务数据的价值就越小。因此在评级实践中,分析人员非常关注发行方的基本素质和财务基本面,并通过及时地跟踪评级来保持级别的及时性。
其次,如果单纯将级别建立在财务数据这些定量的基础上,那么因会计准则、会计估计不同导致的财务数据的不可比,会给评级人员带来很多的麻烦。当然分析人员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重新的调整,但始终存在着是否从债务人的观点来反映真实经济价值的问题。事实上,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也对评级提出了挑战,例如人力资源素质、公司发展前景、公司治理结构等有价值的信息很难通过财务报表全面反映出来,而试图通过一个比率或一组比率全面反映每一个借款人独特的财务状况的复杂性也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评级人员只能将财务数据作为一个线索来加以运用,在评级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管理部门履行契约的意愿等一些质的因素。
2. 对长期基本因素及其变化的关注。在一年或一个经营周期内,发行方可能会发生很多的事项,这些事项虽然会对发行方当期的基本信用质量产生影响,但在长期信用分析中评级人员则不需要对这些事项反应过激。以资产减值为例,某个公司在本期宣布大量注销其不良资产,这显然对发行方当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很大影响,但并不一定导致发行方信用级别的变化。原因在于,这种账面价值的抵减可能在以前期间就别有远见的评级人员意识到了,并在当前的信用级别中进行了反映;或者虽然这种资产减值会对发行方产生不利的影响,但公司的基本经营情况保持良好的趋势,资产减值带来的长期影响可能是微不足道的;还有一种可能是,管理当局通过这种当期的资产大规模减值,达到为进一步发展扫清道路的目的。因此评级人员需要对影响发行方长期的基本因素及其变化情况进行关注,实践中最常关注的因素就是对经济周期的分析,很多评级机构在长期信用分析的过程中,都采用了“穿越周期”的评价方法,也就是说评级人员并不仅仅关注当前的盈亏或者经济波动,而是将发行方的实际情况与预期进行比较,只有经济周期变化超出了预期的范围,评级人员才会考虑变更发行方的信用级别。
3. 注重未来可能发生的违约风险。对一个公司而言,需要达成的目标简单的归纳为战略目标、经营目标、财务目标和合法性目标等。信用风险仅仅是公司达成上述目标中一个风险因素。事实上,公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公司的管理当局会将目标与潜在的风险进行综合考虑,进而做出最有利的决策。因此评级人员需要了解发行方的基本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实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更有效地揭示信用风险。需要说明的是,资信评级与其他形式的财务预测有着本质的区别,例如债权人只希望从债务投资中获取固定的收益,他们并不会直接参与公司利润的分配,因此只关注公司的现金流稳定性和充足性;而股东则能够参与到公司剩余财产的分配,因此更加关注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和利润潜能。在实践中,债权人关注的重点应该放在将来那些能恶化公司财务状况和增大违约损失可能性的风险上,评级人员通常采用压力测试的方法来关注未来可能发生的违约风险,例如经济衰退、宏观调控、法规变化等,并分别设置“最好的”、“最差的”以及“一般的”状况,分别分析公司在这三种状况下的信用结果,从而更全面地分析公司的信用质量。
4. 侧重于分析未来现金流量的因素。对债权人来说,债务的偿还需要实实在在的现金流来实现,因此评级人员在分析公司的信用质量时,非常关注影响公司未来产生现金的能力。从理论上看,公司的现金产生能力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从未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这也是偿还债务的主要来源(2) 短期投资、存货等流动性资产,债权人可以将这些流动资产进行变现,并将所得现金作为偿还债务的重要流动性源泉;(3)其他资产如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流动性较弱的资产,甚至包括母公司、控股股东、政府等潜在的支持等。
在分析的过程中,评级人员需要将上述现金流来源与到期的债务进行匹配,以确定公司的现金和资产能否对到期的债务提供足够的缓冲能力。显然,这种缓冲能力越强,公司在可能发生的逆境中具有的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也越强,公司的信用等级就越高。
- 商业信用评级呼唤社会公信力 2012/05/07
- 信用评级垄断全球喊“打” 2011/08/30
- BCP信用认证开启商务信用公信力 2012/05/07
- 【论坛】标普调升两家中国银行评级 一家维持原评级 2011/12/08
- 商务部要求积极培育服务中介组织 推动行业诚信建设 2012/01/10
- BCP出席电商大讲堂 促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2012/05/23
- 解决诚信问题须“上下联动” 2012/06/11
- 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2011/10/20
- 商务部:信用是一切商务活动的基本准则 2011/12/19
- 国务院严批当前诚信缺失 部署征信体系建设 2011/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