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 首页 > 社会信用 > 正文
分享到:
    
遏制造假论文 必须让造假者“疼”
2017-09-21 08:40:42 来源:长江网
要想遏制论文腐败,就必须让造假者“喊疼”。如果不触及涉事作者的核心利益,包括收入、待遇、名誉等,就无法让其感到学术造假的严重性。只有提高造假担责的成本,才能遏制学术腐败之风。

发生在今年4月的《肿瘤生物学》撤销107篇中国论文的事件,近期依然在发酵。记者注意到,有多名涉事作者受到所在机构的处理。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已形成明确处理意见的76篇论文涉及376人,各涉事作者所在单位已经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意见,正在抓紧履行相关程序。

107篇论文撤稿事件,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在今年7月的最终调查结果中,这107篇论文共涉及作者521人,其中11人无过错,486人不同程度存在过错(这486人中,102人为主要责任人,70人为次要责任人,314人没有参与造假),其他尚待查实的24人将按程序先纳入科研诚信“观察名单”。调查中发现,就连同行评审都造假。如今,多名论文造假的涉事作者已经受到处理,这展现了对学术造假的“零容忍”态度。然而,各地对此的处理结果不一,有些地方对造假者处理得较为严厉,而有些地方却较为“宽容”。

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同时出台对医院员工中涉及《肿瘤生物学》撤稿论文涉事作者的处理决定,包括取消主任医师职称资格、给予行政警告、进行科研诚信诫勉谈话等惩罚举措。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对涉事作者的处理是,取消两名第一作者主任医师资格,追缴发放的论文奖励,党内警告处分;进行诚信诫勉谈话,记入诚信信用信息系统;责令写出书面检查,全院通报批评等。

而台州市立医院对有4篇造假论文署名作者的处理决定是,永久取消其中一人申报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资格。华东师范大学公布了撤稿事件处理决定,解除与论文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卢的聘用合同;将其学术不端行为记入科研诚信信用信息系统;追回其利用撤稿论文获得的校级科技奖励奖金等。绍兴文理学院的处理决定是,免去一名涉事作者的医学院基础医学部主任职务,取消其申报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资格1年,并记入科技部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数据库……

可见,各地对论文造假的处理方式和程度都不一样。当然,这其中可能存在造假的严重程度、恶劣性、次数、受益多少、影响范围等的不同,因此,采用差异化处理也有一定道理。但是,要想遏制论文腐败,就必须让造假者“喊疼”。如果不触及涉事作者的核心利益,包括收入、待遇、名誉等,就无法让其感到学术造假的严重性。只有提高造假担责的成本,才能遏制学术腐败之风。在上述处理中,“取消主任医师职称资格”是最严重的处罚。没了职称,就等于取消了涉事作者的工资待遇和其他福利,这才是真正让造假者“喊疼”,令其今后再也不敢越雷池一步。

而至于免去行政职务,解除聘任合同,追回论文奖金,取消项目申报资格1年等,这些看来都没有打到涉事作者的“七寸”。论文造假者为何要造假?当然是为了利益,造假成功,意味着职称晋升大有希望;有了职称,就有了相应的收入和待遇。即便已有了最高职称,不是为了职称造假,可一旦有了核心刊论文,就意味着丰厚的奖金,以此还能担任更多的重要职务,如评审、协会、委员会之类的高职,拥有更多对其他同行的“生杀权”。这也是为什么论文造假屡禁不止的最重要原因。

由此,遏制论文腐败,就必须让造假者付出最大的代价,而“喊疼”就是要触及其核心利益。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今年4月宣布撤回的107篇发表在期刊《肿瘤生物学》上的论文中,主要作者均来自中国。这严重损害了我国科技界的国际声誉,反映出我国学术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同时说明,惩戒学术不端行为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相关文章